我們都在國中地理學過幾種沙漠的種類:沙漠、礫漠、岩漠。
但你知道還有一種沙漠叫做“鹽”漠嘛?
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省的東北部有一片卡察荒地Rann of Kutch,
這片荒地裡就藏著一片廣袤無垠的鹽漠。
一進入鹽漠,
讓我們大為驚嘆的...就是這一大片碎裂的地表。
仔細看喔...上圖龜裂土地表面,鋪著一層白白的東西,
那就是鹽!
像不像是某歌手拍攝MTV的場景咧?!
酷斃了!!
拍攝過程巧遇的腳踏車騎士。
他們每天往返村莊與鹽漠,
單趟路程的時間,
還要視風向順逆起碼耗時一到二小時,
穿越沒有遮蔽物的鹽漠;
儘管呼吸著乾冷的空氣、頭頂著炙熱的驕陽,
深入鹽漠邊緣的荊棘叢去砍摘乾枯的荊棘回去燒成煤炭買賣維生,
手上佈滿荊棘惡刺造成的傷疤,
利潤卻微薄地令人唏噓。
但他們樂天知命、甘之如飴,
生命的堅韌與旺盛由此可見一般。
搭著吉普車再往鹽漠的深處飆去,
眼前出現一大片一大片的鹽田。
據說,
這片荒地曾經是海洋,
地殼地表的質變造就了這片無法耕植的貧瘠土地。
地底含鹽量的豐盛,
讓地下30公尺抽上來的地下水都飽含著鹽份。
陽光的曝曬,
一片片鹽塊不須翻動自然成型。
經過人工翻晒的鹽田,
產出一大塊一大塊的鹽粒結晶;
大顆的鹽粒結晶分送到製鹽工廠研磨成粉、分裝熱封之後,
就成了家用的鹽巴了。
八個月的乾季駐足、四個月的雨季撤離,
讓鹽農都像是候鳥一樣,
在荒地鹽田和村莊住宅來來去去。
駐紮在鹽田的乾季,
連飲用水都得騎好幾公里的路程到村莊的淡水集中地取水。
鹽農趁著乾季八個月的時間像是和時間賽跑似的整地、打水、晒鹽、翻鹽,
造就了卡察荒地的鹽產量居印度全國之冠,
除了供應全印使用之外,
還能外銷出口。
你不知道的印度。待續。